BCSkill (Block chain skill )
区块链中文技术社区

只讨论区块链底层技术
遵守一切相关法律政策!

owner account does not exist

执行

cleos push action eosio init '[0,"4,SYS"]' -p eosio@active

报错

Error 3050003: eosio_assert_message assertion failure
Error Details:
assertion failure with message: owner account does not exist
pending console output:

原因

https://github.com/EOSIO/eosio.contracts/blob/52fbd4ac7e6c38c558302c48d00469a4bed35f7c/contracts/eosio.system/src/eosio.system.cpp#L365

token::open_action open_act{ token_account, { {get_self(), active_permission} } };
      open_act.send( rex_account, core, get_self() );

https://github.com/EOSIO/eosio.contracts/blob/52fbd4ac7e6c38c558302c48d00469a4bed35f7c/contracts/eosio.token/src/eosio.token.cpp#L133
没有创建 rex_account eosio.rex账户

解决方案

创建 eosio.rex 账户,在执行

Unable to locate package eosio

安装eosio deb包时报错

sudo apt install eosio_1.6.6-1-ubuntu-18.04_amd64.deb
[sudo] password for surou:
Reading package lists... Done
Building dependency tree
Reading state information... Done
E: Unable to locate package eosio_1.6.6-1-ubuntu-18.04_amd64.deb
E: Couldn't find any package by glob 'eosio_1.6.6-1-ubuntu-18.04_amd64.deb'
E: Couldn't find any package by regex 'eosio_1.6.6-1-ubuntu-18.04_amd64.deb'

解决方案,使用sudo dpkg -i安装

$ sudo dpkg -i eosio_1.6.6-1-ubuntu-18.04_amd64.deb
Selecting previously unselected package eosio.
(Reading database ... 57664 files and directories currently installed.)
Preparing to unpack eosio_1.6.6-1-ubuntu-18.04_amd64.deb ...
Unpacking eosio (1.6.6-1) ...
Setting up eosio (1.6.6-1) ...

科普 | Cosmos 区块链的工作原理,Part-1:比较 Cosmos 与比特币、以太坊

编者注:本文对 Cosmos 网络中区块链和比特币、以太坊进行了巨细靡遗的比较。作者先从区块链系统的栈层出发,分析了比特币、以太坊在不同栈层上的技术要点,最后回归到 Cosmos 网络中的区块链,概念解释尤为清晰,是不可多得的解释文。

鉴于文章实在太长,我们在文首附上了目录。

目录

  • Cosmos 是什么?
  • 区块链结构简介
    • 比特币栈层结构
    • 以太坊栈层结构
  • 基于比特币与以太坊构建应用程序
  • Cosmos 区块链结构
    • Cosmos 共识层
    • Cosmos 网络层
    • Cosmos 应用层
  • 结论

    密码学货币产业从未停下脚步。

一切都始于2010年比特币的问世。比特币刚问世时,所有人都认为它是数字货币的圣杯。曾经被认为不可能的事情现在变成了现实:第一个点对点(peer-to-peer,P2P)支付网络出现了。

即便在今天,对事物的信任仍然是最难以琢磨并且最珍贵的资产。比特币通过创建第一个“免信任型”系统,绕过了这一问题。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从那之后,比特币就成为了催生更广泛密码学创新的催化剂,这些创新也导致了一系列新型去中心化系统与金融基础设施的出现:以太坊(Ethereum)、闪电网络(Lighting Network)、EOS、Tezos、Maker…… 这个名单还在不断延长。

但是有一个项目与众不同:Cosmos。

在区块链领域,Cosmos 是一个“新生儿”。虽然它的理念已经出现有一段时间了,但其开发团队一直在背后慢慢地开发以确保 Cosmos 设计及实现的正确性。这也使得 Cosmos 最近才公开推出。

因此,有很多人看过 Cosmos 项目之后却不理解它也就不足为奇了。简单浏览 Cosmos 相关资料并不会让他们能够直观地了解 Cosmos,反而会让他们有更多疑问:

  • 什么是 Cosmos?
  • Cosmos 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 与比特币、以太坊相比 Cosmos 有什么不同?
  • Cosmos 的特点是什么?

我已经知道 Cosmos 团队快两年了。老实说,当我第一次听说他们在做什么的时候,我和其他人一样对它的概念一无所知。

但当我更深入地了解 Cosmos 之后,我开始非常欣赏它。我这么说不仅是为了引人注目,是真正地发自内心。

我对 Cosmos 非常着迷,所以我们决定将 TruStory 应用构建为一个 Cosmos 区块链应用。(插播:我将在之后的文章中更详细地阐述我们为什么会做出这个决定)

尽管如此,关于 Cosmos 仍然有很多困惑。所以我决定专门为此写一篇文章。我想让读者对 Cosmos 是什么以及它在区块链世界中的定位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你准备好开始了么?理清思绪,带上你的思考帽,系好安全带。我们要开车啦!

Cosmos 是什么?

Cosmos 是这样定义自己的:

“一个由多条独立平行区块链组成的去中心化网络,每条平行区块链均采用 BFT 共识算法(例如:Tendermint 共识)。”

哇,好拗口啊!让我们把这个定义拆分成几个容易理解的部分。

独立平行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网络
我在这里假设读者已经对区块链非常了解了!不过,我还是快速回顾一下:
简单来说,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在许多计算机上的数据库,每台计算机上的数据库都保持相同的状态。换句话说,每台计算机上的数据库所包含的数据都完全相同。这些计算机共同组成了所谓的“区块链网络”。

比特币和以太坊都是区块链,而 Cosmos 是由许多这样并行运行的区块链组成的区块链网络。

如果你不能完全理解刚才说的,那么在进一步了解 Cosmos 工作原理之前,你最好再多读一些关于区块链的基础知识。(编者注:中译本见文末超链接《区块链是什么鬼》)

“每条区块链都采用 BFT 共识算法”

BFT 是 “Byzantine Fault-Tolerant(拜占庭容错)”的缩写。一条拜占庭容错的区块链能够在网络中部分节点宕机 以及/或者 作恶(即所谓“拜占庭式节点”)的情况下,保证网络依旧具备“安全性”与“活性”等性质。安全性与活性能够确保区块链网络中每个节点维护相同的状态。

插播:如果你想要更深入地了解什么是安全性(Safety)与活性(Liveness),请阅读我的这篇有关分布式共识的文章。(编者注:中译本见文末超链接《分布式共识的工作原理,Part-2》)

因此,一种 “BFT 共识算法” 乃是定义了计算机间通信与协调、使得区块链具有拜占庭容错能力的算法。Cosmos 网络中的所有区块链都采用某种 BFT 共识算法。

比特币和以太坊的共识算法不是典型的 BFT 算法。所以它们不符合 Cosmos 网络中区块链的定义。(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它们不是拜占庭容错的,但仍然可以让比特币和以太坊等区块链加入 Cosmos 网络,仅仅需要一些额外的步骤。如果你觉得费解,不用担心——我们将稍后对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插播:如果你还是不清楚什么是 BFT,我在这篇文章中写得蛮清楚了。(编者注:中译本见文末超链接《分布式共识的工作原理,Part-3》)

“Tendermint 共识算法”

Tendermint 是由 Cosmos 开发者提出并构建的一种 BFT 共识算法。Cosmos 网络中的区块链可以使用 Tendermint 共识或任何其他 BFT 共识算法。稍后我们将在本文了解更多关于 Tendermint 的内容。

简单来说,Cosmos 网络是一个由多条并行运行的独立拜占庭容错区块链组成的生态系统。这些区块链是 独立运行的,并且能够与其他区块链进行 互操作。

现在你可能会想,“为什么区块链之间要进行互操作呢?”

好问题!我们很快就会讲到。但首先我们要回顾一下区块链的结构。

区块链结构简介

在深入研究 Cosmos 生态系统中区块链是如何工作和互操作的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区块链结构的基础知识。
正如我们前面所讨论的,区块链是一个多机复制数据库,并且在每台计算机上维护相同的数据。这种类型的分布式系统也被称为“复制状态机”。
复制状态机是一种多机复制的确定性状态机,但因为网络中每台计算机都维护着相同的状态,因此在功能上看起来就像一台单机。
听起来很熟悉,对吧?回顾上文区块链的定义,这里的定义仅仅是将“数据库”替换为“状态机”、“数据”替换为“状态”,相信你能明白我的意思。

“确定性” 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给定一个确定的输入,状态机将始终产生相同的输出。在区块链系统中,“确定性”意味着如果你从一个给定状态开始执行相同的事务序列,你总是会得到相同的最终状态。

复制状态机从某个状态启动。每笔有效事务都将导致系统状态转变到下一个状态(这与数据库中条目更新相同:如果你更新某个条目,数据库将迁移到包含该更新后数据条目的新状态)。

复制状态机在概念上有三个栈层:

1)应用层
应用层负责定义状态变迁,并在事务发生后更新状态机状态。

2)网络层
网络层负责将在某一个状态机上执行的事务传播到网络中其他所有状态机上。

3)共识层
共识层由算法组成,负责确保在事务执行后每一台状态机都存储相同的状态(即,某一状态机无法伪造不存在的事务)。

3a)抗女巫攻击层
试图在去中心化公网运行的复制状态机还需要第四层(“抗女巫攻击层”),确保任何一台状态机都不能破坏网络。如果没有这一层,状态机可以通过创建许多假身份来篡改状态,从而获得与其投入不成比例的影响或收益(即,发起女巫攻击)。


总之,应用层负责定义状态与管理状态迁移。网络与共识层负责保持每台机器上状态一致(即,确保网络中每个数据库数据一致)。抗女巫攻击层(显然)负责避免女巫攻击。

现在,让我们看看在比特币区块链和以太坊区块链中是如何定义与实现这些栈层的。

比特币栈层结构

1)应用层

比特币的主要应用是 P2P 交易。比特币使用 Script(一种堆栈式非图灵完备的语言)来定义与执行交易。当发送方通过交易发送比特币时,发送方将使用脚本来编码指定谁才能掌控这笔资金。Script 包含一组操作码或者说命令,发送方可以使用这些操作码来指定要花费一笔比特币所需满足的条件。

2)网络层

当发送方向接收方发送比特币时,该转账交易必须被广播到网络中,才能使矿工将其打包进区块中。比特币使用一种“Gossip 协议”来确保每个节点都会将其接收的所有新区块或交易发送至邻居节点(peer)。Gossip 协议是确保消息在全部节点间传播的 P2P 协议。比特币网络中所有节点都会将其新接收的有效交易立即发送给其邻居节点,从而使得待打包交易能够在几秒钟内通过点对点网络传播到大多数节点。

3)共识层

在交易被转播到网络中后,还需要将其添加到区块链中才能完成转账(即让网络中的计算机都来执行这个事务)。验证交易并将其打包到区块中的过程称为“中本聪共识(Nakamoto Consensus)”。中本聪共识的运行原理可以在其他论坛或文章找到。如果你想深入了解,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入门文章。

3a)抗女巫攻击层

中本聪共识依赖于“工作量证明(Proof-of-Work)”来防止女巫攻击。基本上,产生一个新区块所需的算力使得比特币共识协议自身能够抵抗女巫攻击。由于矿工需要大量的算力来产生下一个区块,使得他们无法在不增加大量算力(与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伪造”多个身份。

以太坊栈层结构

1)应用层

与比特币不同,以太坊的设计初衷是构建一个能够运行去中心化应用的平台。以太坊包含一种高级语言(即,Solidity),使得开发者能够通过编写智能合约定义去中心化应用的具体功能。EVM(以太坊虚拟机,Ethereum Virtual Machine)是以太坊应用层的核心。EVM 使用 EVM 编译器将智能合约代码编译成字节码,用户可以通过交易的形式,将该字节码上传到区块链之后,EVM 就可以执行这些字节码,从而改变去中心化应用的状态(即,更新以太坊节点存储的该智能合约相关状态)。由于以太坊网络中所有节点均运行 EVM,这也保证所有节点的状态一致。

2)网络层

与比特币相似,以太坊也使用 Gossip 协议,使得节点能够与其邻居节点通信。

3)共识层

为了达成共识,以太坊使用了与中本聪共识相似的“Ethash”,但 Ethash 与中本聪共识有一些关键区别。如果你需要了解以太坊共识算法的工作原理,请阅读我之前的一篇文章。(编者注:中译本见文末超链接《以太坊的工作原理》)

3a)抗女巫攻击层

与比特币一样,Ethash 依赖于工作量证明(目前为止,译者注:未来以太坊 2.0 将切换到 PoS 共识机制)来抵御女巫攻击。

基于比特币与以太坊构建应用程序

我希望以上内容让你对区块链结构有了一定了解。当我们讨论 “比特币” 或 “以太坊”时,这些名字指的是相关的所有栈层。因为比特币和以太坊是由这些栈层组成的整体。

你无法将以太坊智能合约与其底层 Ethhash 共识层分开,也因此单独讨论这两个主题都没有意义。比特币也是如此,不使用中本聪共识与工作量证明你就无法进行比特币交易。

另一方面,Cosmos 采用了一种稍微不同的模式:它将应用层与共识层和网络层分开。

因为 Cosmos 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区块链网络,所以这样设计是有意义的。在这个区块链网络中,每条区块链是独立的,并且有它自己的需要和要求(即,它自己的应用)。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提出一种一刀切的、适合所有区块链的应用层,是行不通的。让我们用几个例子来研究一下原因。

比特币局限性的一个例子
假设我们准备构建一个货币应用程序。在这种情况下,像 Bitcoin Scrypt 这种简单的基于堆栈的脚本语言是最佳选择。比特币脚本语言不仅可以很好地实现从一个地址到另一个地址的价值转移,并且非常简单、不是图灵完备的。

因此,它不太容易受到各种类型安全漏洞的影响,而这些安全漏洞可能会严重影响图灵完备的编程语言。这正是我们在处理货币与价值存储时想要的。但是这种简单也有其局限性。

使用 Scrypt 做任何更复杂的事情(例如:去中心化预测市场)都非常困难。比特币脚本语言不仅受其可执行代码复杂性限制,对于开发者来说也十分不友好。更糟糕的是,比特币区块链交易的处理速度很慢(大约每秒 7 笔交易)。因此,直接在比特币区块链上构建需要高交易吞吐量的应用是不现实的。

以太坊局限性的一个例子

与比特币相反,以太坊的 EVM 与智能合约语言(Solidity)是为了支持更灵活的应用程序而设计的。Solidity 是一种图灵完备的编程语言,因此理论上它可以执行任意算法复杂度的代码。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 Solidity 易出错并易受到安全攻击,所以使用 Solidity 开发任意复杂度的程序是相当困难的。这种特性与处理价值转移的应用程序背道而驰,在后者这个场景种,安全性是最重要的。

此外,智能合约也非常难以升级,从而使得迭代开发非常困难。合约一旦部署上链,你所能做的就只有祈祷它能够平稳运行!与比特币一样,以太坊交易处理速率也非常低(大约每秒能够处理 15 笔交易),因此在以太坊区块链上构建需要高交易吞吐量的应用也是不现实的。

Cosmos 的提出就是为了满足这种实际业务需要,尽管它为此做了一些较大的牺牲。接下来我们将深入研究具体的细节。但在那之前,我们还必须理解 Cosmos 中区块链的三个栈层是什么样的。

Cosmos 区块链结构

首先,我们将从共识层开始了解 Cosmos,以便更好地理解在 Cosmos 上开发应用程序与使用比特币或以太坊有何不同。

Cosmos 共识层

Cosmos 网络中区块链使用 Tendermint 共识算法。Tendermint 是一个 2014 年诞生的开源项目,“旨在解决比特币工作量证明(Proof-of-Work, PoW)共识算法的速度、可扩展性与环境问题”。

Tendermint 共识算法是一个 “无视应用层(application-agnostic)的共识引擎”。从本质上讲,这意味着任何区块链都可以使用 Tendermint 共识算法,它是拜占庭容错的,并且使用 PoS 算法来抵御女巫攻击。

又是一大堆术语!我们好好说道说道。

Tendermint 共识是如何运作的?

回顾一下,共识算法的存在是为了保证事务执行后,状态机中保存的状态一致;而 Tendermint 共识算法定义了一种“能让所有节点对下个区块达成共识”的规则。

让我们看看相关因素及规则是如何运作的吧!

验证者

负责达成状态一致的节点称为“验证者”。任何愿意协助整个网络达成共识的参与节点都能成为验证者;作为回报,验证者会获得交易手续费和区块奖励。Tendermint 整合这些验证者的投票结果,确定下一个区块的正确状态。

通过质押对抗女巫攻击

每个验证者的票都有自己的投票权重,投票权重通常是在创世块产生时确定,或是在开始运行后根据应用层开发者所设计的某些逻辑来决定。一般来说,由验证者锁在系统中的代币量(作为质押品)决定投票权重的大小,这种质押物也被称为“保证金”。

Consensus 共识

按照规则,验证者要按轮次(round)对每一个区块达成共识。每一轮都包含三个基本步骤:提议阶段(Propose)、预投票阶段(Prevote)、预提交阶段(Precommit),以及两个后续步骤:提交阶段(Commit)、新高度阶段(NewHeight)。从抽象角度来看,验证者按照以下协议规则共同决定下一高度要使用什么区块:

  1. 首先是提议阶段,由指定的验证者提出一个区块——每一轮中的提议者都是从有序的列表中按照投票权重的比例,确定性地选择出来的。
  2. 接着进入预投票阶段——每一位验证者广播他们各自的预投票。
  3. 当该轮次中某一区块收到超过 2/3 的预投票,我们就称其为 “polka”。一旦出现 “polka”,就进入下一个阶段。
  4. 进入预提交阶段,由每一个验证者广播他们的预提交的投票。
    • 如果某一特定区块收到超过 2/3 的预投票,就进入提交阶段,这个阶段会将区块加入区块链,并增加区块高度。每当有新的区块加入区块链,所在区块链的区块高度就 +1。
    • 如果失败,则要么返回预投票阶段,要么回到预提交阶段。

要注意的是,在任何高度上,都有可能需要一轮以上的投票才能提交一个区块。因为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 被指定的“提议者”在应该提出区块时掉线
  • 提议者所提出的区块违反一些预先定义的规则
  • Tendermint 依靠超时机制确保区块链出块不会遇到延宕。如果在超时前,提议区块没有收到超过 2/3 的预投票,则由新的提议者再次进行提出区块流程。

协议细节详见此处

总的来说,Tendermint 选择了与比特币的中本聪共识、以太坊 Ethash 不同的路线, 让我们做一些重点对比:

确定性与概率性

与中本聪共识和 Ethash 这类概率性共识不同, Tendermint 是确定共识——这意味着 Tendermint 每个区块都是最终确定的,而不像比特币的区块只是处于“很可能”被确定的状态。

我们回顾一下中本聪共识,区块总是处于“未确定”状态——只有确定某个区块在“最长链”上,才能有把握认为该块正在被最终确定,这也是为什么比特币交易需要等“6个区块确认”。


而在 Tendermint 中,验证者成功投票及提交后,区块就立即被确认了。

固定验证者 vs. 可变验证者

中本聪共识及 Ethash 允许矿工随时选择加入或退出,并不需要其他矿工提前知晓。相反地,Tendermint 共识要求维护一个事先知晓且固定的验证者集合,验证者身份是靠他们的公钥来辨认的。

领导 vs. 无领导

中本聪共识及 Ethash 没有指定领导者来提议下一个区块(i.e. 任何矿工都有可能挖到下一个区块)。另一方面,Tendermint 选择领导者,或称为提议者,负责提出下一个区块。

明确的 vs. 模糊的超时机制

中本聪共识和 Ethash 没有使用超时机制来确保矿工一定能出块,而 Tendermint 有明确的超时机制保证区块链的出块过程不会遭遇延宕。

100 个验证者 vs. 1000 个验证者

Invalid cast from type 'string_type' to Object

查询交易返回

clfsc -u https://beta-api-chain.xxx.com get transaction_id 784886dbbc6cbbbfd2a223e1fc91a7b87231718aa94efdf39ec1e085331d9490
Error 3010006: Invalid transaction
Ensure that your transaction JSON follows the right transaction format!
You can refer to contracts/fsciolib/transaction.hpp for reference
Error Details:
Fail to parse transaction JSON '784886dbbc6cbbbfd2a223e1fc91a7b87231718aa94efdf39ec1e085331d9490'
Invalid cast from type 'string_type' to Object

查看数据

{
"timestamp": "2019-07-31T09:47:28.000",
"producer": "peacock15chy",
"confirmed": 0,
"previous": "006174d7444f5590416508b2cc03991549a9163ef8cf96dab4a5ce00f0f5ebf2",
"transaction_mroot": "d5cf5dc8b315844c92b625c3ff25ffb62766cdc6cb86ff69c64f4d0c927bd3cb",
"action_mroot": "3fbfdf22745803b79bd90022c9308775a1b6296beee81987efce8ef877dac543",
"schedule_version": 1,
"new_producers": null,
"header_extensions": [],
"producer_signature": "SIG_K1_KfnTYbdhByrtGbHrdNStbhYo2MQakmoweyBeQcRMmpXcgdPKB66yGnGAfT1g1rPfK3SVXFXAULU2CexRCoEqxdg6wSYUii",
"transactions": [
{
"status": "executed",
"cpu_usage_us": 419,
"net_usage_words": 0,
"trx": "784886dbbc6cbbbfd2a223e1fc91a7b87231718aa94efdf39ec1e085331d9490"
}
],
"block_extensions": [],
"id": "006174d85cf3afe91baaca598413f4395e412723ed9478eb6e797085dc6ab391",
"block_num": 6386904,
"ref_block_prefix": 1506454043
}

发现trx非object导致,查看本地代码

get_transaction_id_subcommand(CLI::App* actionRoot) {
      auto get_transaction_id = actionRoot->add_subcommand("transaction_id", localized("Get transaction id given transaction object"));
      get_transaction_id->add_option("transaction", trx_to_check, localized("The JSON string or filename defining the transaction which transaction id we want to retrieve"))->required();

      get_transaction_id->set_callback([&] {
         try {
            auto trx_var = json_from_file_or_string(trx_to_check);
            auto trx = trx_var.as<transaction>();
            std::cout << string(trx.id()) << std::endl;
         } EOS_RETHROW_EXCEPTIONS(transaction_type_exception, "Fail to parse transaction JSON '${data}'", ("data",trx_to_check))
      });
   }
};

并未做判断,怀疑版本太旧,查看github 最新代码
https://github.com/EOSIO/eos/blob/eb88d033c0abbc481b8a481485ef4218cdaa033a/programs/cleos/main.cpp#L1316

 get_transaction_id->set_callback([&] {
         try {
            fc::variant trx_var = json_from_file_or_string(trx_to_check);
            if( trx_var.is_object() ) {  // 增加了判断
               fc::variant_object& vo = trx_var.get_object();
               // if actions.data & actions.hex_data provided, use the hex_data since only currently support unexploded data
               if( vo.contains("actions") ) {
                  if( vo["actions"].is_array() ) {
                     fc::mutable_variant_object mvo = vo;
                     fc::variants& action_variants = mvo["actions"].get_array();
                     for( auto& action_v : action_variants ) {
                        if( !action_v.is_object() ) {
                           std::cerr << "Empty 'action' in transaction" << endl;
                           return;
                        }
                        fc::variant_object& action_vo = action_v.get_object();
                        if( action_vo.contains( "data" ) && action_vo.contains( "hex_data" ) ) {
                           fc::mutable_variant_object maction_vo = action_vo;
                           maction_vo["data"] = maction_vo["hex_data"];
                           action_vo = maction_vo;
                           vo = mvo;
                        } else if( action_vo.contains( "data" ) ) {
                           if( !action_vo["data"].is_string() ) {
                              std::cerr << "get transaction_id only supports un-exploded 'data' (hex form)" << std::endl;
                              return;
                           }
                        }
                     }
                  } else {
                     std::cerr << "transaction json 'actions' is not an array" << std::endl;
                     return;
                  }
               } else {
                  std::cerr << "transaction json does not include 'actions'" << std::endl;
                  return;
               }
               auto trx = trx_var.as<transaction>();
               transaction_id_type id = trx.id();
               if( id == transaction().id() ) {
                  std::cerr << "file/string does not represent a transaction" << std::endl;
               } else {
                  std::cout << string( id ) << std::endl;
               }
            } else {
               std::cerr << "file/string does not represent a transaction" << std::endl;
            }
         } EOS_RETHROW_EXCEPTIONS(transaction_type_exception, "Fail to parse transaction JSON '${data}'", ("data",trx_to_check))
      });

所以解决方案就是更新对应的代码,或者直接升级版本。

科普 | Cosmos 与 Polkadot 的五大区别

Cosmos 和 Polkadot 都是关注区块链互操作性的项目,关于二者之间的差别已经有过很多讨论。如果你还不熟悉这两个项目,Linda Xie 发过一串推特介绍过这两个项目,可以作为很好的入门材料。

虽然已经有很多帖子分析过这两个项目的区别了,但是我认为其中大部分都存在一定的偏向性或者不够详细。通过这篇帖子,我会从架构权衡到哲学等方面更深入地探讨这两个项目。

为什么要构建一条新的区块链?

为什么一些项目要选择从头开始构建一条专门承载应用程序的区块链,而不是以智能合约的形式在现有的区块链上编写应用程序呢?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首先,现有的智能合约平台不一定能满足应用程序所需的灵活性和可定制性。举例来说,如果你想搭建的应用程序需要自定义的哈希函数,那么把它编写到以太坊上会消耗很多 gas ,因为这个函数每调用一次都需要在以太坊虚拟机内执行一次。一种解决方案是提议将这个函数作为预编译合约添加至以太坊协议内。但是,除非这个函数也广泛应用于其它应用程序,否则这项提议大概率是不会通过的。从头开始编写一条新的区块链,你就可以自由灵活地设计区块链的核心逻辑,以此满足你的应用程序的需求。

其次是自治问题。在智能合约平台上构建的应用程序必须接受平台的治理并遵守其规则,从区块时间和 gas 定价之类影响用户体验的规则,到回滚之类改变状态的决策等等。

但相应的,具有自治能力的链失去了与其它应用程序进行无缝通信的能力,因为应用程序都是搭建在使用不同状态机的区块链上。Cosmos 和 Polkadot 都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Cosmos 采用的是 Hub-and-Zone(中心-分区) 模型,Polkadot 则采用的是Relay Chain/Parachain(中继链/平行链)模型。

读者需要对这两个项目有一定的了解,本文侧重于梳理二者的不同点。

1.局部安全 vs 全局安全

Cosmos 和 Polkadot 采用的安全模型差别极大。简单来说,Polkadot 的工作流程如下:

Polkadot 的网络架构

平行链是 Polkadot 网络中的区块链。这些链有自己的状态机、自己的规则和自己的区块生产者,即核验人(collators)。每条平行链本质上都是一个独立的状态机,而且可以使用任何类型的特殊功能、共识算法、交易手续费结构等等。在 Polkadot 网络中,所有平行链都有同一条母链,叫做中继链,里面包含了由所有平行链组成的 “全局状态”。中继链拥有自己的共识算法,叫做 GRANDPA 共识(祖父共识),可以迅速将平行链上的区块确定下来。通过这个模型,Polkadot 的平行链实现了 “安全性共享”——如果中继链上有 1000 名验证者,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凡是连接到这条中继链的平行链都会受益。这样一来,平行链即能拥有自己的状态机并自定义规则,又能与成百上千条平行链一起共享母链的安全性。

这种模型的罩门在于由中继链上的验证者来验证平行链上的状态改变。例如,验证者可能会出于某种原因一直拒绝某条链上的核验人提议的区块,而且这条中继链上的区块永远无法被添加进全局状态。为了尽量避免这种情况,Polkadot 对验证者进行混洗,让他们随机验证平行链,降低同一位验证者始终验证同一条平行链的概率。Polkadot 还另设有一类被称为 Fishermen (渔夫)的验证者,他们会不断查验验证者是否存在恶意行为。

Cosmos 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网络架构。

Cosmos的网络架构

在 Cosmos 网络中,每条链都是独立运行的,并设有自己的安全机制,而非像 Polkadot 那样采用 局部/全局 的安全性模型。每条链都有自己的共识机制,而且由单独的验证者来负责保护这条链的安全性。Cosmos 网络使用中心-分区模型来实现互操作性,每个分区(独立的链)都可以通过中心(同样是一条独立的链)向其它分区 “发送代币”。这个协议被称为 IBC (跨链通信),是链与链之间通过发送消息实现代币转账的协议。IBC 协议尚在开发之中,最开始先支持代币转账,最终会支持各类消息的跨链传递。

相比于 Polkadot 的架构而言,Cosmos 的架构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每个分区的状态仅由各自的验证者保护。一个分区想要获得很强的安全性,就需要建立自己的验证者集,这对于小型应用程序来说会比较困难。不过,对于那些想要获得更多控制权的应用程序来说,这是个很大的亮点。例如,币安最开始就是用自己的节点来充当币安链的验证者,来促进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持续运行。这样一来,币安在测试币安链并增加新功能的时候就有了充分的控制权。我觉得币安不太可能放弃决定哪些交易可以上链的权力,但若要在以太坊或 Polkadot 平台上开发,就不能不放弃这样的权力。正因如此,我认为 Telegram、Facebook 和 Kakao 这类公司会选择构建自己的区块链并掌握其控制权,未来也不太可能与别的链通信。

2. 治理和参与

Polkadot 和 Cosmos 之间的第二个主要差别在于治理和参与。在 Polkadot 网络中,只有一条中继链和一些与这条中继链共享验证者的平行链。根据目前的估算,平行链的数量上限为 100 条,不过未来有可能减少或增加。Polkadot 网络通过拍卖机制来竞拍平行链的使用权——出价最高的人需要在 PoS 系统中锁定一定数量的 DOT (Polkadot 上的原生货币),才可以在一定时间段内拥有所拍得平行链的使用权。这意味着要想使用 Polkadot 上的平行链,需要购买并锁定大量 DOT ,直到不想再使用这条平行链为止。

Cosmos 网络没有设置固定的参与规则——任何人都可以创建中心或分区。中心就是具有自治能力的区块链,专门用来连接其它区块链。这里有两个例子,一个是 Cosmos Hub,最近已由 Tendermint 团队上线;另一个是 Iris Hub,旨在连接主要运行于中国或其它亚洲国家的区块链 。这种中心-分区模型提高了跨链通信的效率,因为分区链只需要连接到中心,无需连接到其他每条链上。


中心-分区模型可以更高效地连接多条链

由于参与规则不同,这两个网络在治理流程上也存在差异。在 Polkadot 网络中,治理决策取决于投票者所质押的 DOT 数量。关于链上投票会有一套正式机制,不过尚未最终确定下来,点击此处可了解最新进展。除了采取以质押量决定投票权重的机制之外,Polkadot 还组建了一个委员会来代表不活跃的权益持有者。委员会最开始由 6 人组成,每两周增加 1 人,直到满 24 人为止。每位委员会成员均通过赞成投票的方式选出。治理流程的具体细节尚未敲定,也就是说有很多方法可以改变中继链的参数,如出块时间、区块奖励等,以及平行链的参与规则。例如,Polkadot 的治理流程可以改变平行链使用权的竞拍机制或所需的 DOT 数量。有一种常见的误解是 DOT 持有者可以通过投票随意弃用某条平行链。实际上,DOT 持有者只能改变参与流程。也就是说一旦竞拍下了某条平行链,在整个租期之内都享有这条链的使用权。

另一方面,Cosmos 网络不存在单一的 “治理”流程。每个中心和分区都有自己的治理流程,因此没有一套应用于整个系统内所有链的核心规则。我们所说的“Cosmos 治理”指的都是 Cosmos Hub 的治理,即由 Tendermint 团队上线的那条链。Cosmos Hub 的规则是,任何人都可以发送一个文本提议,由 ATOM 持有者进行投票表决,ATOM 的质押量决定了投票权重。想知道提议长什么样子,这里有个例子。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治理流程的话,可以阅读一下 Chorus One 发布的这篇帖子,是了解 Cosmos Hub 治理机制的入门材料。

3.跨链通信

Polkadot 和 Cosmos 之间的另一个差别是跨链通信协议及其设计目标。Polkadot 旨在实现平行链之间任意的消息传递。也就是说,平行链 A 可以调用平行链 B 中的智能合约,实现与平行链 B 之间的代币转账或是其他类型的通信。Cosmos 则聚焦于跨链资产转移,其协议较为简单。目前,这两种通信协议仍待完善细则,而且尚未构建完成。可以查看 IBC(跨链通信)和 ICMP (平行链之间的跨链通信)这两种协议的细则。

跨链通信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如何将一条链上的数据在另一条链上表示出来,而是如何处理链分叉和链重组这样的情况。这是 Cosmos 和 Polkadot 在构架设计上最大的差异。

为了确保跨链通信的安全性,Polkadot 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机制。首先是安全性共享机制,降低了信息交换的难度。 共享安全性的另一个好处是所有平行链都位于同一个安全层级,因此每条链可以彼此信任。为便于理解,我们以以太坊(安全性较高)和 Verge(安全性较低)的交互操作为例。若想在 Verge 链上表示以太坊,我们可以锁定一些以太坊,然后在 Verge 链上生成 ETH-XVG 代币。然而,由于 Verge 链的安全性较低,攻击者可能会向 Verge 链发动 51% 攻击,并向以太坊区块链发送双花交易,就可以取回比实际拥有数量更多的以太币。因此,在互相发送消息的时候,安全性较高的链很难信任安全性较低的链。如果是在安全层级各不相同的链之间互传消息,情况就会变得更加复杂。

从理论上来说,共享安全性是一种保障跨链通信的良好方式。前提是,这种协议要确保能够经常对验证者进行混洗,再随机分配到各条平行链上。这就会造成经典的 “数据可用性问题”,即每次验证者被分配到新的平行链上,就需要下载新链的状态。这是目前区块链领域最大的难题之一,Polkadot 能否解决尚未可知。

其次,Polkadot 引入了 Fisherman(渔夫)的概念,也就是 Polkadot 网络上的 “赏金猎人”,专门监视平行链上的恶意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抵御恶意行为的“第二道防线”。如果某条平行链的验证者将一个无效块上链,Fisherman 发现后可以向中继链提交证明,将包括所有平行链在内的整个 Polkadot 网络的状态进行回滚。在跨链通信期间,最令我们担心的莫过于一条链在重组,另一条链却运行如常。Polkadot 就避免了这个问题,一旦发现无效块上链,整个网络都会回滚。

Cosmos 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跨链通信方式。因为每条链上都有自己的验证者,所以很有可能会出现分区中的验证者串谋的情况。也就是说,如果有两个分区需要通信,A 分区需要必须信任 Cosmos Hub(通信枢纽)以及 B 分区中的验证者。从理论上来说,A 分区的人在决定向 B 分区发送信息之前,需要调查一下 B 分区的验证者。不过我觉得实际情况没那么糟糕。 Polychain Labs 或 Zaki Manian 的 iqlusion 等知名验证者节点可能会验证多条链,逐渐建立起良好的声誉。也就是说,当 A 分区的人看到 B 分区是由 Polychain Labs 和 iqlusion 验证的,可能会因此决定信任 B 分区。

然而,即使一条链得到了人们的信任,也有可能被怀有恶意的攻击者控制,出现各种问题。有一段对话中提到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代币分散于不同分区的 Cosmos 网络

假设上图中的小红点代表一种名为 ETM 的代币,即 Ethermint 分区的原生代币。A、B、C 三个分区的用户想要使用 ETM 来运行各自分区内的一些应用程序,而且他们都信任 Ethermint 分区,因此通过跨链通信在各自的分区内接受了一些 ETM 。现在假设 Ethermint 分区的验证者串谋发动双花攻击,任意转移 ETM 代币。这也会对剩余网络造成影响,因为 ETM 代币也存在于其他分区中。不过受波及的只有 Ethermint 或其他分区中的 ETM 代币持有者。Ethermint 分区中的恶意验证者只能毁掉自己的分区,破坏不了其他分区。这就是 Cosmos 架构的目标——确保恶意行为无法影响整个网络。

Polkadot 则不同。如果中继链(全局状态)上发生了无效状态更新,又没被 Fisherman 发现的话,Polkadot 网络中的每条平行链都会受到影响。平行链不能被看作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毕竟它们都共享同一个全局状态。

4.共识算法

Polkadot 中继链采用的是 GRANDPA 共识算法。这个算法能让中继链迅速确定来自所有平行链的区块,并且容纳大量验证者(1000 名以上)。简单来说,这是因为并非所有验证者都需要对每一个区块进行投票——他们可以只需为自己认为有效的某个区块投票,相当于这个区块之前的所有区块也都得到了认可。通过这种方式,GRANDPA 算法可以找出一组得票数最多的区块,并将这组区块确定了下来。该算法仍处于开发之中,尚不知实际会如何执行。

平行链可以采用不同的共识算法达成局部共识。Polkadot 提供一个软件开发工具包(Substrate),其中包括 GRANDPA、Rhododendron 和 Aurand 三种开箱即用的共识算法。今后可能会有更多算法被加入 Substrate ,皆可应用于 Polkadot 网络。

在 Cosmos 网络中,每条链可以选用的共识算法有很多,只要是符合 ABCI 规范的共识算法即可。 ABCI 规范旨在实现跨链通信的标准化。目前只有 Tendermint 算法符合这个规范,还有另一些团队也在努力开发符合该规范的其他共识算法。从更抽象的层面上来看,Tendermint 算法的原理是让每位验证者都能互相通信,共同决定一个区块能否上链,这样就能实现单一区块层面上的确定性。该算法的速度很快,而且通过了 200 名验证者的压力测试,在 Game of Stakes(权益争夺赛)中的出块时间为 6 秒。Cosmos 团队也提供了一个软件开发工具包,里面包含了开箱即用的 Tendermint 算法。这篇文章很好地介绍了共识算法,以及 Tendermint 算法的功能。

Tendermint 算法最大的缺点是验证者之间的通信成本高很高。也就是说,虽然验证者人数在 200 左右的时候,算法的运行速度很快,一旦人数涨到了 2000 ,速度就会慢得多。另一方面需要权衡的是异步环境中的安全性。也就是说,在出现网络分区之时,不会出现两个不同的交易历史最终合并成一个(而另一个交易历史被抛弃)的情况,而是整个网络都将停止运行。这点非常重要,一旦一笔交易得到了“最终确认”,即使是在最差的网络环境下也不会被撤销。

我的个人观点是,基于共识算法来比较这两个项目没什么长远意义。这两个项目的构架未来都将接受不同的共识算法。如今的绝大多数应用不管使用的是 Tendermint 算法还是 Polkadot 的某个共识算法都可以良好运行。

5.Substrate vs Cosmos SDK

Polkadot 和 Cosmos 都提供软件开发工具包,分别叫作 SubstrateCosmos SDK 。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便于开发者搭建自己的区块链,其中包括各种开箱即用的模块,例如治理模块(投票系统)、质押模块和认证模块等。这两个工具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Cosmos SDK 仅支持 Go 语言,而 Substrate 支持任何可编译为 WASM (Web Assembly) 的语言,给予了开发者更多灵活性。

这两个工具包都是构建区块链的全新框架,未来几年还将新增更多功能。关于这两个工具包的深度剖析以及使用这两个工具包开发应用程序的详细体验需要另外写一篇文章了。如果你感兴趣的话,请在推特上给我 @juliankoh 留言。

结论

虽然这篇文章篇幅很长,写的也很详细,但是依然有所疏漏。Cosmos 和 Polkadot 之间的不同点很难把握,可能还有很多细节我没有捕捉到。要全方位了解这两个项目绝非易事,毕竟项目文件随时都可能改动。这两个项目尚在起步阶段,未来一年将得到极大的发展——我在上文中提到的几个点可能很快就不成立了。总而言之,我认为 Polkadot 相比 Cosmos 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

  1. 应用程序开发者不需要自己维护安全性
  2. 共享安全性模型下的跨链通信更容易解决数据可用性问题
  3. Substrate(在 WASM、更多共识算法和开箱即用模块方面)表现出很大的野心
  4. 相比跨平行链的合约调用更侧重于不限类型的信息传递(这一用例目前尚不明确)
  5. 1.0 版本的开发者似乎多一些

反过来,Cosmos 相比 Polkadot 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

  1. Cosmos 已经上线了,Polkadot 还没上线
  2. Polkadot 的平行链参与流程限制性更强,而且成本更高
  3. 更能满足特定项目(如币安)对自定义的需求
  4. 平行链上验证者的恶意行为会波及整个网络。在 Cosmos 网络中,恶意行为只能破坏个别分区和资产
  5. 已经有很多项目在使用 Cosmos SDK 了
  6. 重点关注如何降低资产转移的难度。目前已经有经过验证的用例。

感谢每一位不厌其烦为我答疑解惑的朋友,尤其是来自 Cosmos 团队的 Zaki ManianGautier Marin ,以及来自 Polkadot 团队的 Alistair Stewart 。NEAR Protocol (Alex Skidanov) 发布的 Whiteboard Series 系列视频很棒,对我理解这两个项目给予了很大帮助。Linda Xie 整理出来的关于 Polkadot 和 Cosmos 的链接帮助我缩小了文章的范围,让这篇文章更具有可读性。特别感谢 Cheryl Yeoh 在我撰写本文的过程中为我提供的灵感和思路,并且对本文进行了审校。

转载自:https://ethfans.org/posts/5-differences-between-cosmos-polkadot